扫描二维码
关注布谷医生公众号
大血小板比率16.5正常吗?1、16.5%的大型血小板比例异常,处于较低的状态,此时需要配合医生尽快找出异常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2、直径超过12μm或体积超过20μm³血小板为大型血小板。大型血小板与外周血小板之比为大型血小板。正常参考范围为17.5%-42.3%。如果检测结果为16.5%,低于正常值的下限,则不在正常范围内,因此不是正常检测结果。3、该指标较低,表明体内血小板成熟度较高
脑血管供血不足与血小板减少有关吗?1、脑血管供血不足一般与血小板减少无关,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血液粘度增加,但不会导致脑供血不足。2、大多数脑血管供血不足是由颈动脉狭窄或椎基底动脉狭窄引起的。当血流量减少时,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降低血压,降低心脏勃起。血小板减少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很常见,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严重幼红细胞等疾病,也可能是由于服用一些抗感染药
血小板减少怎么了?该怎么办?血小板减少是由环境因素、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尿毒综合征等原因引起的,可根据不同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1、环境因素:如果患者处于高海拔环境中,由于氧含量低,会出现高原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此时可根据个人情况改善周围环境,如吸氧,一般症状可改善,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2、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通常与长期接触x射线等因素
血小板65算低还是高?1、血小板65×10^9/L一般算低。2、血小板是血液中较小的血细胞,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浆裂中脱落的小块胞质。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不规则,电镜下血小板膜表面有糖衣,能吸收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血小板65×10^9/L一般属于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因此算低。3、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受到受损部位激活因素的刺激,导致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1、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是由长期酗酒、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患病后,身体会出现肝硬化,导致脾功能亢进和血小板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甘草酸二铵胶囊、硫普罗宁片等药物。2、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是免疫力下降、遗传因素等原
400多血小板严重吗?1、血小板400×10^9/L多一般不严重,通过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2、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10^9/L到300×10^9/L,而血小板400×10^9/L多高于正常值,说明体内有其他疾病,但不是严重疾病,大部分患者都能达到治愈效果,所以不严重。3、血小板400×10^9/L可能是由细菌感染、病毒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引起的。患病后容易引起头痛、头晕、肢体感觉异常、鼻出血等症状。有些患者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什么?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如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1、脾功能亢进:正常脾具有去除病原体、有害物质和衰老细胞的功能,但当脾功能亢进时,正常细胞会一起去除,去除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皮肤和粘膜出血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除出血症状
输血小板过敏的症状是什么?输血小板过敏有面色潮红、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症状,需要及时停止输血小板。1、面色潮红:输血小板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用于治疗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过多。输血后可以补充体内丢失的血小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合输血小板。如果输血小板过敏,会导致皮肤发红。2、皮肤瘙痒:如果对血小板成分过敏,输了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需要及时停止使用
血小板增多症能根治吗?1、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自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如果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一般可以根治。如果有自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般不能根治。2、自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真红细胞增多症、早期骨髓纤维化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病因可能与促血小板生成素和促血小板生成素的变化以及下游通道的激活有关。本病是一种顽固性疾病,也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临
高血小板怎么了?高血小板可能是由创伤、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等原因引起的。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局部药物和口服药物。1、外伤:在外力的作用下,外力血管破裂出血。由于身体具有自我保护功能,血小板会暂时升高,达到止血的目的。因此,创伤后血小板暂时升高是正常的。你可以去医院包扎伤口,以免感染伤口。2、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与营养不良、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原因有关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