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布谷医生公众号
38岁男性血压正常范围是多少?38岁男性正常收缩压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 血压是流动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属于人体基本生命体征之一。如果在不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三次非同日收缩压缩≥140mmHg,舒张压力≥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mmHg,舒张压为90-99mmHg。收缩压在160-179mmHg,舒张压在100-109mmHg属于二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
吃什么可以降低血压?食物一般不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来降低血压水平。五种常用的临床降压药主要包括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 1、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包括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四种降压药结合使用,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2、抑制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血管紧张素转
心悸的症状是什么?心悸本身就是一种症状,是指心跳节律紊乱引起的不适,具体表现为心悸、心跳剧烈、不能独立。发作可以是短暂的或阵发性的,可以每天发作几次或每天发作一次,通常有胸闷、气短、疲劳、头晕和哮喘等症状。 心悸可能是由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容易发作,患者通常伴有胸闷、胸痛、眩晕、气短、呼吸困难、疲劳等症
高血压立卧位的临床意义高血压立卧位的临床意义在于观察血压变化规律,判断高血压类型,判断是否有并发症。 1、观察血压变化规律 在位置和位置测量血压时,由于位置时血液可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位置时血液循环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观察血压的变化规律。 2、判断高血压的类型 由于位置的变化,身体通过神经血管调节血压水平,部分神经血管调节能力异常,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通过垂直
高血压三项如何抽血?高血压三项抽血检查需提前停药,控制饮食,注意采血位置和时间。 1.提前停药 患者应提前2-3周停止服用β受体阻断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甾体激素、甘草等药物,以免影响体内肾素水平。如果不适合直接停药,患者可以改用胍乙啶等对肾素影响较小的降压药。 2.控制饮食 钠的摄入会影响血浆肾素的活性水平,所以在检测前要注意调整饮食,避免吃泡菜、腊肉或香肠等钠
高血压心脏不舒服怎么办?高血压心脏不适可能是生理因素、左心室肥大、动脉粥样硬化等引起的,需要根据原因进行治疗。 1、生理因素 患者可能是由过度情绪激动、悲伤或恐慌引起的短期血压升高,此时会出现心悸、心悸等心脏不适症状,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通常在适当的休息后可以得到缓解。 2、左心室肥大 长期血压升高会导致左心室肥
50-60岁血压多少正常?血压正常值不按年龄划分,50-60岁人群血压正常值与成人标准血压相同,即收缩压在90-139mmHg之间,舒张压在60-89mmHg之间。 血压是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50-60岁的人属于中老年人。他们的血管弹性和器官有一定程度的老化,心脏的射血功能相对较弱。如果这类人营养不良、过度饮酒、高脂血症、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可能导致血压低于正常值或高于正常值。若患者多
血压高脸水肿怎么了?高血压、面部水肿通常是由饮食不当、接触性皮炎、肾性高血压等原因引起的。 1、饮食不当 患者每天喝太多水,或长期吃高盐食物,导致水和钠潴留,水不能及时排出。身体外周血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面部组织间隙积水,可出现水肿。 2、接触性皮炎 如果面部接触过敏原,刺激免疫系统的超敏反应,面部血管的渗透性增加,导致液体渗出,导致面部肿胀。血压会暂时升高
长期高血压有什么危害? 长期高血压的危害包括肾损伤、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动脉粥样硬化、脑出血等,具体如下: 1.肾脏损害 长期高血压会降低肾小动脉的弹性,逐渐形成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缺血。而肾小球长期高灌注状态会增加肾小囊囊内压,进一步损害肾脏。此外,高血压会逐渐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者后期可演变为肾衰竭。 2.高血压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会导致视网膜动脉血管张力暂
血压突然升高呕吐的原因是什么?血压突然升高呕吐的原因包括颅内感染、颅内压升高、颈椎病、脑出血等。 1.颅内感染 如果患者没有高血压,但突然出现血压升高、呕吐等症状,首先要考虑是否为颅内感染。大多数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高烧、颈部强直等症状。 2.颅内压升高 如果患者伴有高血压,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也会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血压升高后,脑灌注量增加,也会导致颅内压相应升高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