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布谷医生公众号
心率131次/分可引起心悸、胸痛等一系列症状,也可引起昏迷。正常情况下,心率一般保持在60~100次/分左右,当心率为131次/分时,可能是生理因素引起的。此时,如不及时调整情绪或不休息,可能会出现胸痛、头晕、心悸等后果。如果心率过快是由甲亢、心肌炎、冠心病等疾病因素引起的,此时心肌耗氧量可能会增加。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心肌损伤、心力衰竭、昏迷、休克等情况。如果患者
一般情况下,心率跳200次/分以上会有生命危险。正常人的心率跳动次数为60~100次/分。剧烈运动时,心率可能达到150~180次/分,但一般不会达到200次/分。当心率跳到200次/分时,说明心率跳动次数已经远远超过正常水平。此时可能出现心肌缺血,也可能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猝死。因此,心跳200多次/分可能有生命危险。当心跳超过200次/分钟时,需要到医院进行心电图
窦性心律失常的症状通常可以有胸部不适、呼吸急促、头晕、晕厥、心悸、乏力或心脏漏跳的感觉,但也可能完全无症状。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力衰竭:是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并发症,特别是较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心脏承担极大压力,影响其功能,随功能逐渐衰退,可发生心力衰竭。2、心绞痛:窦性心律失常可诱发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可能伴随心肌梗塞。还可出现气短、
通常心率每分钟148次是不正常的。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可能是窦性心动过缓。如果心率每分钟高于100次,则可能是窦性心动过速。如果目前的心率是每分钟148次的异常现象,通常是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下降引起的,这可能与高度精神紧张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出现后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果心率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建议及时到
窦性心率过缓是指成人窦性心率的频率低于60次/分。除长期运动、专业运动员等特殊情况外,正常人窦性心率过缓常伴有窦性心律失常。一般没有明显的心悸、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活动:1、散步:散步有利于心血管和血液循环,包括增强血管弹性、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等。通常可以在饭后或闲暇时间进行,健康步行约40分钟也有助于消除紧张、焦虑等情绪,帮助患者缓
通常跑步心率可以通过跑步心率调整跑步速度、呼吸方式控制,如果心率加快,还需要通过药物进行干预。1、调整跑步速度:跑步是一种有氧运动。如果长时间跑步,可能会加速心脏的正常跳动。如果没有其他不适,就不需要特别调整。如果有心脏区域不适的症状,如疼痛,还需要调整跑步速度,匀速跑步,不要跑得太快,也不要跑得太慢。2、呼吸方式:跑步时不要经常呼气或吸气,三步呼气,三步吸气
60岁患者的心率在60-100之间是正常的。如果低于此范围,称为心动过缓,一般发生在夜间深度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只要心率不低于50,就不能处理轻微的波动。如果患者有胸闷、心悸、全身不适等症状,需要就医。如果心率超过100,就是心动过速,通常发生在剧烈运动、情绪波动或服用某种药物后。以上两种情况对患者身体不好,要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根据结果再进行治疗。一、60岁心率低是什么意
心率是指人在一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bpm是指次/分钟。正常人平静时心率为60~100次/分钟,而婴幼儿心率略快于成人100bpm。而老年人的心率相对较慢,大多在40~60bpm范围内。因此,如果一个成年人的心率在正常情况下达到83bpm是正常的,只是稍微高一点。平时注意适当休息,少熬夜,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预防一些心脏病。如果婴儿太低,老年人太高,建议去医院做全面检查。一、83bpm心率产
正常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若心跳120次/分,则为心动过速。首先要明确原因,建议患者完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明确心动过速的原因,以便对症治疗。如果心率是由正常和生理因素引起的,建议患者适当休息,镇静后心率过快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用药。如果疾病引起的心率为120,患者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服用一些减缓心率的药物。一、心跳120心率快的原因是什么?1、
心率130的患者首先要找出原因,如果是窦性心动过速,就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如果是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应根据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来决定用药。一般来说,心率130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但会引起胸闷、心悸等症状,需要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般来说,心率130并不是特别严重,但也要引起重视,找出原因,对症治疗。一、心率130怎么办?1、如果是高心输出疾病引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