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布谷医生公众号
高血小板的危害:高血小板一般是指血小板的计数超过(100~300)×10⁹/L,若持续上升或上升值较严重,容易引起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疾病。1、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下肢静脉系统血液异常凝结,阻塞静脉腔,会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发热、静脉曲张等现象。2、脑血栓:如果脑血管阻塞血栓形成,会引起脑血栓形成,发作时可能会引起言语障碍、偏瘫
血小板压积低怎么了?低血小板压积可能是由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原因引起的。1、缺铁性贫血:患病后,由于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损伤过多,容易出现上述情况,并伴有皮肤苍白、头晕等症状。琥珀酸亚铁片和葡萄糖酸亚铁糖浆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于治疗。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果接触过敏物质或感染可能会导致这种疾病。患者会出现皮肤部位有紫色斑块、关节疼痛等症
血小板分布宽度11.5正常1、11.5%的血小板分布宽度一般不正常。2、血小板分布宽度是指血小板体积的差异,是判断血小板体积是否变异的重要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正常范围为15.5~18.1%,血小板分布宽度为11.5%。一般来说,血小板在血液中的体积差异越小,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能力下降,导致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血小板分布宽度较低。3、
血小板下降的症状是什么?血小板下降可能出现月经症状、伤口症状,严重时也可能导致身体症状,如月经量增加、色素沉着等。1、月经症状:血小板是血液中促进血液凝结的一种成分。如果血小板下降,子宫内膜在月经期间脱落后可能导致血液凝结或凝固速度减慢,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加,月经无尽。2、伤口症状:如果皮肤表面的伤口通常会导致出血和出血,血小板下降可能会影响血液凝固,可能导致伤
血小板比率15正常吗?1、15%的大血小板比例一般不正常。2、大血小板比是指大血小板占总血小板的比例,是指相对LD和UD之间粒子数的固定识别值和UD之间粒子的比例。大血小板比例的正常值一般为17.5%-42.3%,与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一起用于表现血小板形态,对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15%的大血小板比例通常不正常,属于偏低。3、大血小板的比例较低,通常
血小板50多没有症状需要治疗吗?1、血小板50×10^9/L多无症状一般需要治疗。2、血小板是血液中较小的血细胞,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浆裂中脱落的小块胞质。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9/L,不规则形状,电镜下血小板膜表面有糖衣,能吸收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血小板50×10^9/L多一般属于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当血小板小于100时×10^9/L时,即使没有症状,如果患者有轻度损伤也可能引起出血等
血小板高于100的原因及后果是什么?血小板高出100×10^9/L多可能是炎症、缺铁性贫血等原因引起的,可能会出现血栓形成,身体容易产生瘀伤等后果。原因:1、炎症:炎症会刺激身体的免疫反应,包括血小板在内的一些相关因素水平也会相应增加。炎症控制后,血小板水平将逐渐恢复正常。2、缺铁性贫血:铁是人体造血的重要原料。如果缺铁时红细胞生成不足,会刺激骨髓的持续生长和造血,骨髓中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怎么了?输血后血小板减少可能是输血无效、药物作用、感染诱发等原因引起的,具体原因应对症治疗。1、无效输血:如果输血次数多,体内可能会产生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输血效果差,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导致血小板进一步下降。此时,建议根据医生的建议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和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以改善症状。2、药物作用:
高HR血小板代表什么?临床上一般没有HR血小板数量高的说法,可能是想表达血小板数量高代表什么,可能是生理现象,也可能代表血小板增多,需要就医明确诊断。1、生理现象:正常成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为(1000~300)×10⁹/L,一般血小板计数为6%~10%变化范围,如进食或运动后,女性月经期间可能出现高血小板,通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休息后缓解,无需特殊处理。2、血小板增多症:它
血小板增多见哪些疾病?血小板增多一般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真红细胞增多等疾病。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主要以血小板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持续增生为特征,一般表现为血栓形成、出血、脾脏增大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血细胞分离器通常可以用来去除血小板,同时给予羟基脲和其他化疗药物,以迅速减少血小板的数量。2、真红细胞增多:真红细胞增多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血液粘度增加、外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