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布谷医生公众号
胃胀舌苔发黄与食物堆积、脾胃虚弱、肝火旺盛等原因有关,需要专业中医辨证后治疗。1、积食:吃得太多、咀嚼不够细腻或饮食不规律,导致食物在消化系统中停留时间过长,无法消化吸收,出现腹胀、呕吐、舌苔黄腻等症状。饮食要及时调整,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药物可以缓解症状。2、脾胃虚弱:经常吃生冷食物、甜食或饮食不规律可能会导致脾胃虚弱,体内容易产生水分、
中医认为湿热易生疾,特别是泌尿系统感染。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提倡祛湿养生的方法来对抗泌尿系统感染,可以通过草药、饮食、穴位按摩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调理。祛湿养生可以帮助清除体内湿气和热气,提升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首先,中药是祛湿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中药中有很多能够祛湿的药物,如茯苓、车前子、苍术等,可以通过中药煎煮、熬汤等方式服用,帮助清除体内湿气。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其次,饮食也是祛湿养生的关键。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减轻体内湿气。此外,多喝水也是祛湿的有
湿热体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主要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过多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常出现出汗、口苦口干、大便黏腻等症状。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多饮水、适当运动、中医调理等。湿热体质的症状表现:1.容易出汗,尤其是脸部和背部容易出油。2.口苦口干、舌苔厚腻。3.大便黏腻,可能会有便秘的情况发生。4.容易感觉疲倦无力,做事效率低。5.面部容易生痘痘,皮肤容易长疹子。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清淡水果蔬菜。2.多喝水,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帮助排出湿气。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5.中医调理,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湿热体质
胃胀、腹胀、胃鸣的患者可服用促进胃动力消化的药物调理治疗,同时配合健胃消食、抗菌抗感染等药物同步治疗,效果会更好。
胃胀气、打气打嗝的原因,首先要考虑的是胃吸入过多的气体,如天气寒冷时大口呼吸、嚼口香糖等,或者胃产生更多的气体,如红薯、芋头、洋葱等。也有一些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导致消化不良,导致胃内气体不能通过消化道排出,出现胃胀气、打气打嗝现象。1、慢性胃炎:胃的慢性炎症,当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喝酒、喝浓茶时,会出现胀气、打气、打嗝,并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酸、食欲
湿热可能是由先天因素、年龄因素、感觉外邪、饮食不节、情绪因素等引起的。1、先天因素:先天性脾胃虚弱,会导致身体无法正常运化水湿,从而导致湿热。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会逐渐下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逐渐下降,导致湿热。3、感受外邪:经常生活在过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过多的湿热邪气会在体内堆积。4、饮食不节:经常吃肥肉、冰淇淋、辣椒等肥、辣、冷
患者饭后胃胀症状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考虑可能是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通常吃变质、发霉、油腻、胀气的食物,如隔夜菜、炸鸡、大豆等,以及吃得太快、暴饮暴食等因素,都会引起患者饭后胃胀,属于生理性胃胀。一般来说,常规饮食后症状有所改善。此外,不排除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饭后胃胀:1、胃部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胃病,患者胃肠功能减弱,胃容忍能力下降,消化不良,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属于湿热体质,这类人必须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湿热体质的人不能吃甜食、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这会加重湿热的症状。此外,湿热体质的人不能吃火锅,也要戒烟戒酒。在现实生活中,湿热是一种常见的不良症状。如果我们不小心饮食,很容易导致湿热。那么,湿热体质不能吃什么呢? 1、甜食和辛辣食物: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不能吃甜食或辛辣食物。尤其是
胃胀有点恶心可能是由妊娠反应、不良饮食习惯、消化不良、胃炎和胃肠感冒引起的,建议及时去医院明确原因,对因处理。1、妊娠反应: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会明显偏高,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并伴有胃胀。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比如吃一些酸甜的食物,比如橘子或者柠檬,可以缓解症状,尽量避免吃油腻的食物。2、不良饮食习惯:如果一次吃得太多,可能会增加胃的负担,引起胃胀
方药:茵陈10g 藿香6g 白豆蔻6g 黄芩6g 薄荷3g 大豆卷10g 滑石10g 苡仁10g 连翘10g 苍术5g 蝼蛄一只(新瓦焙干) 车前子6g注:此类低热原因主要是湿热内蕴。治以清化湿热为主。茵陈、滑石、苡仁、蝼蛄、车前子清热利湿;黄芩、连翘清热燥湿;苍术燥湿健脾,兼以退黄;薄荷、白豆蔻、藿香、大豆卷化湿透热。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