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靠谱的医学科普传播平台
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中医怎样诊脉

发布时间:2022-12-04 16:36:09浏览 :

人的双手腕关节的部分,都会有一个跳动的脉搏,用手触摸会感觉跳动的频率和跳动的次数不太一样,但是通过我们正常的人没有办法去判断出脉搏的变化以及脉搏的现象,所以大家会到医院里面,中医给我们诊脉而诊脉的时候,医生只需要轻轻的在手上一摸就能摸出结果,关于诊断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把脉的正确方法

把脉的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的时间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诊脉的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

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诊脉的手法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把脉的正确方法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诊断以及辩证
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诊断以及辩证
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诊断以及辩证
副主任医师
骨质增生的中医治疗方法
骨质增生的中医治疗方法
骨质增生的中医治疗方法
主任医师
治疗骨质疏松中医有哪些方法
治疗骨质疏松中医有哪些方法
治疗骨质疏松中医有哪些方法
主任医师
肝癌能否中医治疗?
肝癌能否中医治疗?
肝癌能否中医治疗?
副主任医师

相关语音

更多>>

失眠中医怎么调理

罗鸿

语音时长01:57''

罗鸿主管药师 贵州航天医院

2024-10-25 09:25:35 收听(867)

罗鸿主管药师 贵州航天医院

2024-09-28 15:32:38 收听(2424)

刘溪涛主任医师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22-10-14 09:12:57 收听(5096)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刘溪涛

语音时长02:34''

刘溪涛主任医师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22-10-09 16:28:36 收听(437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