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女,50岁,成都市某厂工人。初诊:1980年11月10日。1个月前患大叶性肺炎,在某医院经中西药治疗控制感染后出院。就诊时自诉胸部闷胀不舒,气短,神疲,头昏,心悸,失眠,痰黏稠,咳唾不爽,鼻燥,口干不欲饮,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腻,脉细数无力。乃肺炎后痰热余邪留恋,心肺气阴两伤,法当益气养阴、清化痰热。
沙参18g 麦门冬10g 桑叶10g 枇杷叶10g 川贝母10g 瓜蒌10g 冬瓜子10g 牛蒡子6g 枣仁10g 百合18g 怀山药18g,4剂。
二诊:11月15日。病人胸部满胀减轻,近复感冒,头痛昏重、项强、咳嗽痰白、口淡,舌苔黄腻,脉浮数。前法佐以化浊清热。
沙参24g 麦门冬10g 马兜铃10g 阿胶珠10g 牛蒡子6g 川贝母10g 枇杷叶10g 甘草3g 白蔻壳10g 滑石(先煎)10g,4剂。
三诊:11月21日。咳嗽减,头昏项强等症消除。但两胁胀满,口干咽燥,心悸寝汗,腰脊酸胀,下肢软弱无力,舌质红,苔薄黄腻。阴虚肺燥,不能输津滋肾,肝旺逆乘犯肺,宜养阴润燥、滋肾疏肝。沙参18g 麦门冬10g 枸杞子18g 生地黄12g 炒谷芽12g 炒麦芽12g 竹茹10g 柏子仁10g 黄连3g 香附15g 炒川楝10g 当归10g,4剂。
四诊:11月28日。咳止,下肢已觉有力,胃能纳食。但口干,胃脘嘈杂而空,倦怠,动则心悸。舌苔薄,脉细微数。肺胃气阴亏损未复,重予初诊方。
五诊:12月5日。心悸缓,纳食增,余症减轻,惟劳累不胜,舌质淡红,脉细弱。予益气养阴善后。
广百合24g 潞党参18g 炒知母6g 玉竹10g 麦门冬10g 怀山药18g 枣仁10g 甘草6g 牡蛎(先煎)18g 生地黄12g 阿胶(烊化)10g 炒麦芽12g
4剂。
按:本例在肺部感染控制后,心肺气阴耗伤,痰热余邪留恋,既不可以苦寒之剂重伤其阴,又恐因肺热叶焦而成痿。治疗时既要扶正养阴,又须清肃余邪。故首诊取《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加味,以沙参、麦门冬益气养阴为主,佐以贝母、冬瓜子、牛蒡子利气豁痰,桑叶、枇杷叶清宣肺气。再者,肺为华盖,久病必累及诸脏。心肺同居上焦,心肺气阴受伤,鼓动无力,故胸闷、心悸、气短,故佐枣仁、百合、玉竹、阿胶等养心安神。“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肺受邪,影响脾胃,故胃脘嘈杂、知饥不食,加怀山药、谷芽、麦芽以扶脾胃。肺气不足,肝木逆乘侮金,致肺气不利,两胁胀满,故后又佐以川楝、香附疏肝理气。肺肾阴津互滋,肺虚不能输津滋肾,故腰脊酸软、下肢无力等,选用生地黄、知母、天冬等味滋肾清金。可见肺炎善后补虚,必兼祛余邪,同时着眼整体,随证调治。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