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布谷医生公众号
尿频尿酸高怎么了?尿频尿酸高可能是由尿酸性肾结石或慢性尿酸性肾病引起的。患者尿酸高,尿频,应尽快去医院,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期,加重病情。1、尿酸性肾结石:高尿酸可能导致尿酸长期积累,形成尿酸结晶,可附着在尿道管周围,可出现尿频症状,也可伴有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2、慢性尿酸性肾病:血清中的高尿酸可能会使尿酸晶体沉积在肾组织中,导致肾慢性间质性炎症,并在一定程度
肌酐和尿酸较高肌酐和尿酸高通常是指血清肌酐和血尿酸浓度的增加,这表明肾脏代谢功能下降,考虑到与肥胖相关的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因素。建议进行生活护理和药物治疗。1、肥胖相关肾病:指基于肥胖的肾病,表现为肾小球肥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变。该病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紊乱,影响体内血尿酸水平,肥胖者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可以提示血肌酐
为什么甲亢患者尿酸高?甲亢进通常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尿酸高的主要原因是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尿崩等原因。具体原因需要去医院详细检查。1、甲亢的影响: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高代谢疾病,通常甲状腺会分泌大量的激素水平,在分泌大量的激素水平后,会影响尿酸的排泄,所以可能会导致尿酸值的增加,你可以听从医生的建议服用甲硫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
尿酸肌酐高的严重后果是什么?1、尿酸、肌酐过高一般会出现痛风、肾损伤等严重后果。2、尿酸和肌酐是肾脏代谢的两种产物,其中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产物,主要是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当尿酸长期处于高位时,会引起痛风。严重时,患者脚关节肿胀,甚至影响正常行走功能。一般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秋水仙碱片、非布司他片等药物。3、肌酐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当肌酐过高时,主要是由肾功
尿酸高3点算高吗?1、尿酸高3点一般算高。2、正常尿酸水平的女性不超过357μmol/L,男性不超过416μmol/L,如果超过正常值3分,就高,需要及时就医。高尿酸可能是肾脏代谢功能下降引起的,也可能是嘌呤摄入过多引起的。此外,不排除服药引起的。持续高尿酸更容易引起痛风,也可能形成痛风石。关节部位会表现为强烈的疼痛和肿胀,有些患者还会伴有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可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
如何治疗女性尿酸高375?女性尿酸高375µmol/L应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口服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1、饮食调整:尿酸高375µmol/L是一种轻度上升的情况。平时一定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肉类、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限制啤酒的摄入,尽量以低嘌呤饮食为主。2、运动锻炼:平时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消化体内能量,控制体重,提高人体代谢能力,对尿酸排泄也起辅助作用。3、
要不要吃尿酸555?1、而尿酸555μmol/L已大于正常范围,属于尿酸偏高,男性尿酸正常范围为150-416μmol/L,女性尿酸的正常范围为89-357μmol/L,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2、当尿酸555μmol/时,很容易在血液中形成晶体。如果晶体长时间沉积在血液中,就会流向关节,诱发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现象。若不控制尿酸升高,可发展为痛风、肾结石等现象。因此,为避免这些情况,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
尿酸产生过多与尿酸排泄障碍的区别:尿酸产生过多与尿酸排泄障碍的区别在于原因和症状不同。1、原因不同: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因此尿酸的产生过多与嘌呤代谢异常有关,通常是由于吃太多含有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引起的,也与酒精摄入过多、糖摄入过多有关。尿酸排泄障碍是由遗传因素和肾脏疾病引起的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导致尿酸无法从体内正常排泄。2、症状不同:尿酸过多
尿酸747多严重吗?1、尿酸747μmol/L多一般都很严重。2、正常尿酸水平的女性不超过357μmol/L,男性不超过416μmol/L。747μmol/L多已严重超过正常值,应及时治疗。3、患者尿酸747μmol/L以上。可能是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白酒、碳酸饮料等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引起的。也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肾病引起的尿酸排出受阻。患者可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苯溴马隆
尿酸查尿能查出来吗?1、尿酸检查不能发现,尿酸需要通过抽血检查进行检查。2、尿检是指尿常规,尿常规不能用于检查尿酸,因为尿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胆红素、pH值、尿比例、尿糖等,不包括尿酸,主要用于判断是否有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3、尿酸主要通过抽血检查,建议患者空腹检查。因为饮食会影响检测结果,通过抽血检测肝肾功能,可以检测到尿酸水平是否正常。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