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布谷医生公众号
胎盘早剥是怎样的?1、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胎盘早剥的发病率在国外为1%-2%,在国内为0.46%-2.1%。2、胎盘早剥属于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起病急、发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治疗原则为早期识别、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及防治并发症。3、胎盘早剥孕妇并发重度妊高征、慢性高血压及慢性肾脏疾病,尤其已有
胎盘早剥对胎儿有什么影响呢?1、胎盘早剥会引起大量出血,这对孕妇和胎儿都很危险。此外,胎盘早剥还会阻断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增加胎儿出现发育问题(如果胎盘剥离的面积很小,并且一直没有被发现的话)、早产或胎死宫内的风险。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等的特点若不及时处理可危急母儿生命。2、根据不同的情况,胎盘早剥一般分为3度。胎儿分娩前,胎盘剥
胎盘早剥需要休息多长时间呢?1、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慌乱,不要做体力活,在家静卧休息,保持心情放松,避免劳累、惊吓及性生活,多吃高蛋白食物。2、因为随着孕期的进展,胎盘与宫口的位置关系可发生改变,若没有无痛性阴道出血,继续观察,后期多增加营养,定期复查B超,注意以上事项即可。而具体需要休息多长时间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的进展,患者应该咨询主治医生。胎盘早剥的应对
胎盘早剥是流产吗?胎盘早剥是在胎儿娩出之前就出现的胎盘剥离现象,不是流产也不是早产,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胎盘低位有可能会导致胎盘早剥。建议在怀孕过程中按时做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根据情况处理。由于胎盘早剥是一种产科比较严重疾病,所以产前检查可及早发现异常,发现情况尽快采取相应对策。孕妇一旦出现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症状,应积极去医院及早治疗以免引起此病的发生。在
应该如何抢救胎盘早剥呢?抢救严重胎盘早剥:(1)积极治疗,一旦诊断为胎盘早剥或高度怀疑胎盘早剥,立即吸氧、床心电图监测、左侧卧位、休克患者休克卧位,迅速建立两个静脉通道,选择留置针,及时检查常规血液,做好交叉血液配置,保持有效血液循环,纠正休克。(2)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严格监测意识、面色、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腹痛、子宫底高度、子宫张力变
胎盘早剥可以并发哪些疾病?1.子宫胎盘卒中: 胎盘后血肿形成,特别是隐性剥离,血液未流出于子宫外,由于局部压力增加,血液可渗入子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分离、断裂,血液还可浸润及子宫浆膜层,使子宫表面呈紫色瘀斑,胎盘种植部尤为明显,称为子宫胎盘卒中(uteroplacental apoplexy),该现象在20世纪初由Courelaire发现,故又称为Courelaire子宫(Courelaire uterus)。2.胎儿母体出血 :
胎盘早剥要不要剖腹?孕妇发生胎盘早剥,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立即就医。胎盘早剥危及母儿的生命安全,母儿的预后与处理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一旦确诊,必须及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法根据胎次、早剥的严重程度,胎儿宫内状况及宫口开大等情况而定。如果孕足月了,就可以剖宫产了。胎盘早剥的原因都有哪些:原因一、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孕产妇长时间取仰卧位时,
胎盘早剥子宫可能要摘除吗?一般是和感染以及孕妇本身疾病等有关.加强 产前检查 ,积极预防与治疗妊高征;对合并高血压病,慢性肾炎等高危妊娠应加强管理;妊娠晚期避免仰卧位及腹部外伤; 胎位 异常行外倒转术纠正胎位时,操作必须轻柔;处理羊水过多或双胎 分娩 时,避免宫腔内压骤然降低。根据胎盘早剥的严重程度将它分为三种类型:(1)小部分胎盘剥离外出血小部分胎盘剥离外出血表现为阴道出血
胎盘早剥发生了什么呢?如何预防胎盘早剥?胎盘早剥的病因: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血管疾病。胎盘早剥孕妇并发妊娠高血压和肾脏疾病,尤其是全身血管疾病。2.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妊娠晚期或分娩后,孕妇长时间仰卧时可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3.吸烟。吸烟会使血管退行,增加毛细血管的脆性,尼古丁对血管收缩的影响和血清中一氧化碳结合蛋白浓
胎盘早剥的并发症是什么呢?1.DIC凝血功能发热障碍。重型胎盘早剥,尤其是胎死宫的患者,可能会发生DIC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皮下、粘膜或注射部位出血、子宫出血不凝或只有较软的凝血块,可发生尿血、咯血、呕血。2.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对子宫肌层的影响及发生DIC凝血功能障碍导致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和严重性。3.大多数重型胎盘早剥都伴有妊娠高征,包括失血过多、休克时间长和DIC所有其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