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出血。
一、原因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与免疫异常有关。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从而引发出血症状。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多个环节。典型特征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症状、肾损害和发热等五联症。
二、症状
1、出血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黏膜的出血,如瘀点、紫癜、瘀斑等。患者还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在病情严重时,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内脏出血和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如头痛、意识紊乱、失语等)、微血管病性溶血(如皮肤、巩膜黄染等)以及肾功能损害(如蛋白尿、血尿等)等症状。
三、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丙种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2、手术治疗:对于部分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如果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且出血倾向严重,可以考虑进行脾切除手术。
3、其他治疗:如血浆置换等,可以通过置换出被吸附抗体的血小板来减少血小板的进行性破坏。
注意事项:日常患者应该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抗病能力。还要避免外伤和剧烈运动,以减少出血风险。保持饮食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服用药物要遵医嘱,不可私自使用。如出现不适症状,可以尽快就医,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