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布谷医生公众号
肺部加强CT应该注意什么?做肺增强CT要注意空腹检查,了解患者过敏史,做呼吸训练等。 1、空腹检查 肺增强CT检查一般需要患者空腹6小时以上,防止患者胃肠道敏感,注射造影剂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2、了解病人过敏史 肺增强CT需要注射造影剂,有些患者对造影剂更敏感,由于注射速度快,患者可能出现皮疹、水肿等过敏反应,所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3、做呼吸训
PETCT一般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做了两次通常不能说明很严重。 第二次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称为延迟显像,通常用于识别不同性质的病变。一般来说,第一次扫描后,肿瘤病变与其他病变堆积的示踪剂没有很大差距,成像可能没有明显差异,难以区分。然而,由于肿瘤组织的代谢与其他组织不同,等待一段时间后,肿瘤组织积累的示踪剂增加,与其他病变组织存在明显差距。此时,成像
CT一般是指CT检查,通常不能当场看到问题,结果出具后可以看到部分病变。 CT检查结果不能立即出具,一般检查报告需要几个小时到几天才能出具,此时才能获得检查结果,不能当场看到问题。CT检查是通过射线扫描身体获取身体的结构数据,主要可以观察和检查器官组织的结构,可以看到息肉、肿瘤、结石、积水等病变。但对于不伴有器官组织结构变化的疾病,如癫痫、抑郁、焦虑等,一般看不出问
没有具体的时间做CT间隔有多长,要根据检查人群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综合判断。 CT是用X射线束扫描人体某一部位的一定厚度。计算机治疗后,它可以帮助诊断疾病。CT检查间隔没有明确规定,但由于有一定的辐射,原则上间隔越长越好。如果是正常人进行定期体检,如肺部CT、头部CT等,一般间隔1-2年做一次CT检查。若患者出现脑出血,病情进展较快,可在疾病早期间隔6小时左右进行头部CT,可观
磁共振是磁共振成像,不是CT检查。 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利用磁共振设备,通过扫描受影响部位来判断是否有疾病。CT检查是指利用X射线扫描人体结构,计算机将扫描信息转换为图像,医生根据图像进行诊断,因此磁共振成像不同于CT检查。其次,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但检查时间较长,不适用于部分急症或抢救患者的检查。CT检查时间短,适用于急救或抢救患者的检查,可根据自身情况选
PETCT医学上一般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图像一般通过监测体内正电子与电子反应产生的光子,了解身体的新陈代谢,获得病变的三维图像,与扫描身体获得的断层图像重叠,了解病变的生理变化和外观结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一般用于脑瘤、脑血管疾病、癫痫等疾病的辅助诊断,有利于后期治疗,可评估治疗情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16排CT和32排CT的区别在于CT探测器的排数、检查时间、辐射量等。 1、CT探测器的排数不同 16排和32排是CT检查的阵列数。16排CT探测器排数为16排,32排CT探测器排数为32排。 2、不同的检查时间 CT排数越多,探测器扫描速度越快。因此,与32排CT相比,16排CT检查时间相对较长,而32排CT检查时间相对较短。 3、辐射量不同 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16排CT由于检查时间长,对人体造成的辐射
如何做petct?PETCT即PET-CT,指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计算机断层组合系统,检查人员做好PET-CT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等准备。 1、检查前 检查员可在PET-CT检查前1-2天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检查当天需暂停4-6小时。禁食前,饮食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为主,避免喝咖啡、酒精等饮料。检查时,应清除所有金属和密度较高的物品,禁止佩戴首饰,衣服上不得有金属首饰和金属拉链;检查前还
冠状动脉CT一般指冠状动脉CT检查。如果是正常人,正确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如果患者体质特殊,或检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出现过敏、皮下血肿、肾损伤等危害。 1、过敏 冠状动脉CT检查前,需要静脉注射对比剂。如果是过敏体质,可能会出现过敏,如皮疹、皮肤瘙痒等,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患者通常可以在适当的抗过敏治疗后逐渐恢复
CT是指CT检查,经常做CT检查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 CT检查是使用X射线扫描身体,可以观察组织器官的异常变化,辅助疾病诊断,检查后部分辐射会残留在体内,如果经常进行CT检查,会导致体内辐射残留过多,影响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经常做CT检查,会增加先兆流产、流产、胎儿畸形等发生的几率。若身体健康,应避免频繁进行CT检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