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鳞茎。植物形态详
水仙(《本草会编》),又名:雅蒜(《长物志》),天葱(《南阳诗注》)。 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圆形。叶基生;扁平直立,质厚,长30~45厘米,宽1~1.8厘米,先端钝,全缘,上面粉绿色。花茎扁平,约与叶等长;佛焰苞膜质,披针形,管状;花4~8朵,排列成伞形花序,平伸而下倾,芳香,直径2.5~3厘米,花梗突出苞外;花被高脚碟状,下部呈管状,纤弱,长1.5~2厘米,裂片倒卵形,扩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上;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胞背开裂,由绿色转至棕色。种子多数,扁平,椭圆形。花期冬季。果期次年4~5月。
含伪石蒜碱、石蒜碱、多花水仙碱、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水仙生物碱有一定的 抗癌和抗病毒活性。 同属植物白水仙鳞茎中含白水仙胺、石蒜碱、多花水仙碱、雪花莲胺碱、石蒜 胺碱及伪石蒜碱。 【抗肿瘤作用】水仙总生物碱20~3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对大鼠Jensen肉瘤;小鼠Crocker肉瘤及 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疗效。
春、秋采挖较佳。将根头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洗净泥沙,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
分布广东、福建、江苏、贵州、四川等地。
《纲目》:"苦微辛,滑寒,无毒。" 《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有毒。"入心、肺二经。"
治痈肿疮毒,虫咬,鱼骨哽。 《纲目》:"治痈肿及鱼骨哽。" 《本草再新》:" 治痈疽疮毒,排脓消肿,解热,去风,疗百虫咬伤。" 《岭南采药录》:"取头部捣烂,敷治乳痈 ;又治一切毒痈疽,捣烂敷之,能散毒。" 《四川中药志》:"治耳前后肿,颊肿。"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本品有毒,不宜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