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棒(《广州植物志》),猪肝菜(《广西中兽医药植》),青蛇
为爵床科植物狗肝菜的全草。
狗肝菜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直立或近根部扩散斜展,通常被微毛,有4 不等的白色绒毛。基部叶莲座状,具短柄,椭圆形或近乎匙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 边缘具浅齿或近乎全缘,两面均有白色绒毛,花后通常不雕落;中部叶卵状椭圆形,无柄,基部半 抱茎;顶端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抱茎。头状花序3~9枚,成伞房状或假伞形排 列;总苞筒状,苞片线状披针形,长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和背部有白色毛,边缘膜质;总苞基部 无小苞;边缘舌状花,黄色,雌性,舌片长10毫米,宽4~5毫米,先端2~3齿裂;中央管状花,黄 色,两性,长约3毫米,先端5齿裂。瘦果椭圆形,长约4毫米,两端截形,有纵棱与细毛;冠毛白色 ,长约7毫米。花期4~5月。 生于塘边、路边湿地。分布东北以至华东、西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 狗舌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线棱,节膨大。单叶对生;卵形、卵矩圆形,长2.5~7厘米,宽2~4厘米,纸质,先端急尖至渐尖 ,全缘,基部楔尖;上面脉上有柔毛,下面脉上柔毛较少,近于秃净;叶柄面浅槽内被短柔毛。花 两性,腋生,为疏散的花束或具柄的聚伞花序;苞片数枚,大小不等,大于花萼,最下一对通常成 线形而尖,长约5毫米,每花的一对外苞片作倒卵形或圆形,绿色,长6~10毫米,先端钝或短尖, 稍被茸毛;小苞片及萼片均很狭;萼片五裂,长约4毫米;花冠浅粉红色,管纤细,长12~14毫米, 被柔毛,5裂,上2片深裂,唇形,肢深2歧,下唇3裂外弯;雄蕊2枚,花药2室,其中一室着生于他 室之下;雌蕊1,柱头2裂,子房上位,2室,每室胚珠多数。蒴果长5毫米,被柔毛;室裂2果瓣,裂 时胎座由基部升起,将种子弹出。种子坚硬,褐色,扁圆。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2~3月。 生于 村边园中、草丛中,半阴生。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安徽等地。
含有机酸、氨基酸、糖类。
夏、秋采收,晒干,或取鲜草使用。
苦,寒。 《岭南采药录》:"寒凉。" 《陆川本草》:"味淡,性凉。" 《南宁市药 物志》:"苦,寒。" 《岭南草药志》:"味微甘,性凉。"
清热,凉血,利尿,解毒。治热病斑疹,便血,溺血,小便不利,肿毒疔疮。 《岭 疮,杀小虫。" 《履?岩本草》:"治髭痈,收疮口。为细末,用少许贴患处。" 《浙江民间常 用草药》:"解毒,利水,活血消肿。" 南采药录》:"散热。凡热气盛,肝火盛服之。" 《陆川本草》:"凉血,散热,解毒,利尿。治 疮疖肿痛,痢疾,小便不利。" 《南宁市药物志》:"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治炭疽,疔疮, 肠热下血。" 《岭南草药志》:"清肝热,凉血,生津。除湿火骨痛,斑疹发热。"
内服:煎汤,1~2两。外用:捣敷或熬膏贴。
体外试验,狗舌草3克(生药)/毫升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美蓝法)。本属植物中多 含有吡咯哩唏定类生物碱(参见"大白顶草"),对肝脏有毒,有抗肿瘤作用,亦有报告或研究其致肝 癌作用者。从欧狗舌草中提出的狗舌草碱,因其化学结构中的Necine为饱和者,即1,2位置上无双 键,对肝脏无毒,而有阿托品样作用,但效力较阿托品弱20~30倍;对中枢有抑制作用,能增强小 剂量硫酸镁之中枢抑制作用;并能降压,其作用原理可能亦为中枢性。
治感冒高热:狗肝菜、白花蟛蜞菜、毛甘蔗头各等分,共半斤;石膏一两,赤糙米一撮 止。 治肾炎水肿:鲜狗舌草二至三株,捣烂,以酒杯覆敷脐部,每天四至六小时。 治疖肿: 狗舌草三至五钱。水煎服。(选方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狗肝菜 (《岭南采药录》) 。水数碗煎至二、三碗,分三次服,服时加适量黄糖。如体弱,除去药渣,再加乌豆同煮服。 治 斑痧:狗肝菜二至三两,豆豉二钱,青壳鸭蛋一个(后下)。水三碗,煎至一碗,连蛋一次服完。 治溺血:狗肝菜三至四两,马齿苋三至四两。水一至二斤,煎二小时,加食盐适量服之。(方以下 出《岭南草药志》) 治小便淋沥:新鲜狗肝菜-斤,蜜糖一两,捣烂取汁,冲蜜糖和开水服。(《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治无名肿毒及痰核:狗肝菜三两,大茶药根二两,狼毒二两,铺地锦三两 ,吸脓膏一两,假菊花根二两,鸡骨香五钱,了哥王一两,生油-斤四两。将上药浸四、五天,放入 锅内煮至药枯,用纱布滤净药渣,以药油一斤,配合黄丹八两为度,调匀成药膏涂贴。(《岭南草药 志》) 治疯狗咬伤:狗肝菜、狗芽花叶、狗咬菜、颠茄药,捣黄糖敷。并以适量煎水和黄糖服。 戒食肉类、房事。(《岭南草药志》) 治小儿痢疾:狗肝菜二两。水煎,分三至四次服。 治目 赤肿痛:狗肝菜一两,野菊花一两。水煎服。 治疮疡:狗肝菜、犁头草。共捣烂,敷患处。( 方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治咽喉肿痛:鲜狗肝菜一至二两。捣烂绞汁,徐徐咽下。 治疔疮: 鲜狗肝菜一至三两,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治带状疱疹:鲜狗肝菜三至四两,食盐少许 ,加米泔水,捣烂绞汁或调雄黄末涂患处。(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