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菀(《吴普本草》),紫舌(《别录》),返魂草根、夜牵牛(《
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
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茎短,簇生多数细根,外皮灰褐色。茎直立,上部 分枝,表面有沟槽。根生叶丛生,开花时脱落;叶片篦状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 ,宽6~12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延成长翼状的叶柄,边缘具锐齿,两面疏生小刚毛;茎生叶互 生,几无柄,叶片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8~35厘米,宽5~10厘米,先端锐尖,常带小尖头,中 部以下渐狭缩成一狭长基部。头状花序多数,伞房状排列,直径2.5~3.5厘米,有长梗,梗上密被 刚毛;总苞半球形,苞片3列,长圆状披针形,绿色微带紫;舌状花带蓝紫色,单性,花冠长15~18 毫米,先端3浅裂,基部呈管状,花柱1枚,柱头2叉;管状花黄色,长约6毫米,先端5齿裂,雄蕊5 ,花药细长,聚合,包围花柱;子房下位,柱头2叉,瘦果扁平,一侧弯曲,长3毫米,被短毛;冠 毛白色或淡褐色,较瘦果长3~4倍。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或河边草地。分布黑龙江、 吉林、辽宁、河北等地。河北、安徽等地有栽培。 【药材药性】干燥的根茎呈圆形的疙瘩头状,长约2~6厘米,径约1.5~3厘米,顶端有茎基及叶柄的残 痕,底部常有一条未除净的母根,直径约3毫米,淡灰黄色,纤维性,质稍硬;疙瘩头下簇生许多须 根,根长约5~14厘米,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灰 白色有紫边。微有香气,味甜微苦。以根长、色紫、质柔韧、去净茎苗者为佳。 主产河北、安徽等 地。 紫菀除了上述一种外,在新疆地区以阿尔泰狗哇花的根入药(参见"阿尔泰紫菀"条);西藏地区 以缘毛紫菀及重冠紫菀的根及根茎入药。在东北、华北、陕西、云南、四川、新疆等地,还以菊科 橐吾属多种植物的根部作紫菀入药,商品统称"山紫菀"。其质硬而易断,气香而微辣。原植物主要 为肾叶橐吾(参见"葫芦七"条)、西伯利亚橐吾、狭苞橐吾、四川橐吾(参见"南瓜七"条)、大叶橐吾 、裂叶橐吾等。
根含无羁萜醇、无羁萜、紫菀酮、紫菀皂甙、槲皮素,挥发油中含毛叶醇、乙酸毛叶 酯、茴香醚、烃、脂肪酸、芳香族酸等。
紫菀:捡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稍闷润,切成小段晒干。蜜紫菀:取紫菀段加炼蜜(和
苦,温。 《本经》:"味苦,温。" 《别录》:"辛,无毒。" 《药性论》:"味苦 ,平。" 《本草通玄》:"辛甘,微温。入肺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兼入 足阳明。"
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 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苈,安五藏。" 《别录》:"疗咳唾脓血,止 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胸胁逆气,劳气虚热。" 《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本草衍 义》:"益肺气。" 王好古:"主息贲。" 宁原《食鉴本草》:"主肺经虚热,开喉痹,取恶涎。 " 《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本草再新》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祛痰、镇咳作用 麻醉兔灌服煎剂1克/公斤,有显著祛痰作用(呼吸道分泌量测定法) ,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粗提取物口服对大鼠气管分泌物也有明显增加作用。对碘液注入猫右肋膜 腔引起的咳嗽,灌服煎剂无效,但用氨水喷雾引起的小鼠咳嗽则有显著效果。 抗菌作用 体外试 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宋内氏)、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 抗癌作用 从紫菀中分离出的表无羁萜醇对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抗癌作用。 以适量开水)拌匀,稍闷润,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紫菀100斤,用炼蜜25斤)
有实热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 《唐本草》:"恶蒿本。" 《本草正》:"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者非所宜。"
治久咳不瘥: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 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本草图经》) 治伤寒后肺痿劳嗽,唾 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天门冬一两(去心),贝母一两( 煨令微黄),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黄一两半。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 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紫菀散) 治小儿咳逆上气,喉中有声,不通利:紫菀一两,杏仁 (去皮尖)、细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日三, 更量大小加减。(《圣济总录》紫菀散) 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动不安:紫菀一两,桔梗半两,甘草 、杏仁、桑白皮各二钱半,天门冬一两。上细切,每服三钱。竹茹一块,水煎,去滓,入蜜半匙, 再煎二沸,温服。(《伤寒保命集》紫菀汤) 治吐血、咯血、嗽血:真紫菀、茜根等分。为细末, 炼蜜为丸,如樱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时。(《鸡峰普济方》紫菀丸) 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 末,井华水服三指撮。(《千金方》) 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 天服三次。 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 丸。 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缠喉风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 出,病即渐愈。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 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 参用,则无害。" 《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 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 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其 亦言之过也。" 《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 ,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