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
蒺藜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茎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数分枝,枝 长30~60厘米,表面有纵纹。双数羽状复叶,对生,叶连柄长2.5~6厘米;托叶对生,形小,永存 ,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小叶5~7对,具短柄或几无柄,小叶片长椭圆形,长5~16毫米,宽2~6毫米 ,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常偏斜,上面仅中脉及边缘疏生细柔毛,下面毛较密。花单生叶腋间,直 径8~20毫米,花梗丝状;萼片5,卵状披针形,边缘膜质透明;花瓣5,黄色,倒广卵形;花盘环状 ;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其中5枚较长且与花瓣对生,在基部的外侧各有1小腺体,花药椭圆形, 花丝丝状;子房上位,卵形,通常5室,花柱短,圆柱形,柱头5,线形。果五角形,直径约1厘米, 由5个果瓣组成,成熟时分离,每果瓣呈斧形,两端有硬尖刺各-对,先端隆起,具细短刺。每分果 有种子2~3枚。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砂丘、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 的根(蒺藜根)、茎叶(蒺藜苗)、花(蒺藜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药材药性】干燥果实由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毫米,有的单独存在。小果表 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网纹及小刺,并有一对长刺和一对短刺,经碾除硬刺者,则 可见有残存的断痕及表面的网纹。质坚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无臭, 味苦辛。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 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此外,四川 、江苏,云南、陕西、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
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过氧化物酶。干 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又含皂甙1.47%。种子 含生物碱哈尔满和哈尔明碱,不含皂甙。
蒺藜:漂去泥沙,除净残留的硬刺。盐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
苦辛,温。 《本经》:"味苦,温。" 《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 《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本草经解》:"入足厥 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癥瘕,乳难,痈疽 ,瘰疬。 《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 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药性论》:"治诸风疬疡, 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 《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 《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撤。
降低血压作用 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 用。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 利尿作用 白 蒺藜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 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 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 其他作用 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 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植物中含有 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 蛋白而产生窒息。 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晒干。(每蒺藜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雷公炮炙 论》:"凡使蒺藜,拣净,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 至酉出,日干用。"
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本草经集注》:"乌头为之使。" 《本草汇言》:"阴虚不足 ,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
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 ),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 。(《方龙潭家秘》) 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 、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 ,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 二丸,日三服。(《外台》) 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 ,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 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 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灭瘢: 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 治 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纲目》) 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 ,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 【名家论述】《本草汇言》:"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之药也。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 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别录》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 方主筋结疬疡,肺痈肺痿,咳逆脓血等疾;苏氏方主水结浮肿,气臌喘满,疸黄脚气等疾;李氏方 主血结成?,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难乳岩等疾。总而论之,《别录》所主者风,甄氏所主者气, 苏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之意也。然四家之说虽有不同,去滞生新,是其专成,故 妇科方中以此催生堕胎,良有以焉。" 《本草正》:"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 去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