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频道 > 中药材库 > 铜绿
铜绿

铜绿

别名:铜青(《抱朴子》)
退翳,去腐,敛疮,杀虫,吐风痰。治目翳,烂弦风眼,疽、痔恶疮,喉痹,牙疳, 臁疮,顽癣,风痰卒中。 《药对》:"主风烂泪出。" 《本草拾遗》:"明目,去肤赤;合金疮 ,止血。" 《嘉钓本草》:"治妇人血气心痛。" 《纲目》:"治恶疮,疳疮,吐风痰,杀虫。" 《本经逢严》:"为散疔喉痹牙疳,醋调揩腋下治狐臭,姜汁调点烂弦风眼。" 《玉楸药解》: "疗痔瘘,生发,点痣。" 《会约医镜》:"脚指缝中流水痒痛,敷之。"
【别名】

铜青(《抱朴子》)。

【来源】

为铜器表面经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后生成的绿色锈衣。 【制法】取铜器久置潮湿处,或用醋喷在铜器上,其表面产生青绿色的铜锈,刮取后,干燥之。 【药材药性】为翠绿色粉末,质松。无臭,味微涩。燃烧之现绿色火焰。 此外,尚有一种加工铜绿,系 用铜绿粉或绿青(即天然产的碱式碳酸铜)与熟石膏加水拌和压扁,切成块状,喷以高梁酒,使表面 产生绿色而成。药材呈长方形块状,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5毫米。外表绿色,里面土黄色或 淡绿色。质硬而脆。无臭,无味。

【化学成分】

为铜氧化生成的碱式碳酸铜或天然的孔雀石,主含碱式碳酸铜。

【性味归经】

酸涩,平,有毒。 《药对》:"寒。" 《嘉祐本草》:"平,微毒。" 《本草经疏》 :"酸苦涩,微寒。入肝、胆经。 《纲目》:"入肝、胆。" 《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

【功能主治】

退翳,去腐,敛疮,杀虫,吐风痰。治目翳,烂弦风眼,疽、痔恶疮,喉痹,牙疳, 臁疮,顽癣,风痰卒中。 《药对》:"主风烂泪出。" 《本草拾遗》:"明目,去肤赤;合金疮 ,止血。" 《嘉钓本草》:"治妇人血气心痛。" 《纲目》:"治恶疮,疳疮,吐风痰,杀虫。" 《本经逢严》:"为散疔喉痹牙疳,醋调揩腋下治狐臭,姜汁调点烂弦风眼。" 《玉楸药解》: "疗痔瘘,生发,点痣。" 《会约医镜》:"脚指缝中流水痒痛,敷之。"

【临床应用】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内服:入丸、散,3~5分。

【使用注意】

体弱血虚者忌服。不可多服,多量可引起剧烈呕吐、腹痛、血痢、痉挛等证,严重的可致 虚脱。 《本草经疏》:"目痛肤翳不由风热外侵而因于肝血虚少者非所宜用。" 《本草汇言》 :"多服、常服,有燥耗津液、枯损血气之患。"

【相关方剂】

治眼生肤翳垂珠管:铜青一两,细墨半两。上二味含研为末,和醋丸如白豆大,每用一 丸,以乳汁、新汲水各少许浸化,以铜箸点之。(《圣济总录》铜青丸) 治烂弦风眼:铜青。水调 涂碗底,以艾熏干刮下,涂烂处。(《卫生易简方》) 治风眩赤跟:铜青黑豆大一块,防风一寸许 ,杏仁二粒(去尖,不去皮)。上各细切,于盏中,新汲水浸,汤瓶上顿令极热,洗之。如痛者,加 当归数片。(《奇效良方》铜青汤) 治痈疽肿毒,脓头不出:铜青一钱(为末),沥青一两,麻油二 钱。先将油熬滚,入沥青熔化,再入铜青末搅匀,用单油纸摊贴毒上,脓头即出,后换长肉膏贴之 。(《窦氏外科方》) 治走马牙疳:铜青、滑石、杏仁等分。为末,擦之。(《秘传经验方》) 治口鼻疳疮:铜青、枯矾等分。研敷之。(《纲目》) 治肾经黑色铁皮疳及牙宣:铜绿五分,腰黄 一钱,冰片七厘五毫。如牙龈与口唇内皮烂如云片,或龈中出血,或口碎,吹之。(《囊秘喉书》铜 绿散) 治舌上生疮:铜绿、铅白霜。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撒舌上。(《杨氏家藏方》绿云 散) 治臁疮顽癣:铜绿七分(研),黄蜡一两。化熬,以厚纸拖过表里,别以纸隔贴之,出水妙。 亦治杨梅疮及虫咬。(《卫生杂兴》) 治杨梅毒疮:铜绿醋煮研末,烧酒调搽,极痛出水,次日即 干。或加白矾等分,研撒。(《简便单方》) 治百虫入耳:生油调铜绿滴入。(《卫生家宝方》) 治众蛇毒:铜青敷疮上。(《千金方》) 治痰涎壅盛,卒中不语:铜绿二两,净洗,于乳钵内研 细,以水化去石,澄清,慢火熬令干,再研匀,入麝香一分,同研,以糯米和丸,如弹子大,阴干 。如卒中者,每丸作二服,用薄荷酒研下。瘫缓一切风,用朱砂酒研化下,候吐涎出沫青碧色,泻 下恶物。(《经验方》碧琳丹) ⒁治小儿痰涎潮盛:铜绿不计分两,研细如粉,用醋面糊和丸如鸡头 大。每有中者,才觉便用薄荷酒磨下一丸,须臾便吐,其涎如胶,令人以手拔之。(《经验方》绿云 丹) 【名家论述】《纲目》:"铜青乃铜之液气所结,酸而有小毒,能入肝胆,故吐利风痰,明目杀疳 ,皆肝胆之病也。" 《本草经疏》:"铜青,《本经》气平无毒,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